這篇主要描述2022年我讀完二年資工所的表現狀況,我會給予一些量化的數據與質化的觀察,去剖析我從生科跨資工後二年內做了什麼?以及有什麼成長?我會透過課程、實習、碩論、工作與其他表現去呈現我的狀況。
文章連結:
六、其他
(ㄧ)體重
我身邊很多朋友讀完研究所,體重都往上飆,他們說是壓力大,就會想吃東西。雖然我壓力大的時候,不會想吃東西,但我2020年疫情爆發時,體重增加很多,一年增加5公斤。至少被我3位朋友與指導老師說,你是不是變胖了?QQ,這可是重大打擊!,2021年體重65.7~67.1kg、2022年體重66.7~66.8kg、2023年體重降到61kg。
那是因為我改變2022下半年運動的菜單,從原本2hr重訓,改為1.5hr重訓+0.5hr跑步,跑步原本從半小時3km,現在進步到半小時5km,有氧運動對於減脂真的蠻有效的!我也很推游泳!
2021體重 |
2022體重 |
2023體重 |
(二)運動
2020/1~2023/3 Google Fit所記錄每月的心肺強化分數 (pts) |
雖然研究生是菸酒生,但規律運動還是不可少,上圖為2020/1~2023/3月由Google Fit所記錄每月的心肺強化分數 (pts)。雖然pts和運動時間不是成正比,因為pts在同時間的有氧運動會比無氧運動來得高,但還是可以當作運動頻率的參考。
這邊可以看到2020年因為疫情+工作+準備高普考與資工所,所以pts顯著下降,甚至到2020/12分數是0,當時運動量真的很慘,難怪2020年會增加5kg。2021年是入學第一年,運動量就恢復正常,體重也是持平的,到2021/9後就開始增加,因為那時被老師說我是不是變胖?2022年是入學第二年,運動量進入高原期,直到我2022/7~8月我去台北實習回來後,2022/10就開始下滑。2022/10~2023/2是我碩論的衝刺期,所以有顯著下降,畢竟碩論還是比較重要,運動則有維持基本量就好。所以可以得知我第2和3學期是比較有時間可以去運動的;而第1和4學期是只有維持基本的運動量。
(三)讀書
1. 時間
身為學生的本分還是讀書啦!我們來看研究生讀書的時數如何?由於我2022/12換了一個番茄鐘,所以我只呈現2023/1和2023/2的數據。
2023/1專注時間:6,213分鐘 |
上圖是2023/1專注讀書的時間,注意1/22~1/26是農曆初一到初五,而且1月初的時候,我的碩論初稿已經完成,所以1月不會是我最忙的時候。不過初稿也是來回改了五次以上,因此1月還是花不少時間再修碩論!
大年初一 |
1月專注時數為6,213分鐘,平均一天專注6,213 / 30 = 207分鐘(3.5小時);如果扣除六日不算,則平均一天專注6,213 / 22 = 282分鐘(4.7小時)。值得注意的是,大年初一(1/22) 是最高專注時間為400分鐘(6.7小時),所以研究生基本上,休息與研究並無明顯分野。不過老師也是很認真,大年初一的問候語是:『你有修改論文,要傳給我嗎?』,我立馬當天趕快趕工!
2023/2專注時間:4,670分鐘 |
上圖是2023/2專注讀書的時間,2月專注時數為4,670分鐘,平均一天專注4,670 / 30 = 156分鐘(2.6小時);如果扣除六日不算,則平均一天專注4,670 / 22 = 212分鐘(3.5小時)。2/16是我學位口試的日子,所以在這之前也是花不少時間在修改碩論。
至於為什麼口試後,專注時間仍降不下來?因為要回覆口委的意見並小修碩論,以及我要寫一部分科技部的結案報告書,後來我寫了15頁(含圖表與引用文獻),所以在228連假的時候,我除了要搬我的家當從學校搬回家,然後還要從我家搬去台北,以及寫我的科技部計畫。大約花一週的時間 (2/26~3/6)寫完。
2. 論文
報告過的論文:29篇 |
我在碩士期間,所報告的論文量為29篇(2021年14篇+2022年15篇),幾乎就是一個月一篇的頻率。第一學期主要是報Multiple Longest Common Subsequence (MLCS),第二學期主要是報Longest Common Square Subsequence (LCSqS),第三學期主要是報Monge property,第四學期主要是報Longest Common Subsequence (LCS)的各種變形問題。
原本一開始想做MLCS相關的,但老師說這問題太難了,所以我就改做LCSqS,研究半年發現LCSqS和Monge property有關,就繼續研究Monge property半年,但後來提出的猜想都一一被推翻,最後就改做LCaWS。
(四)睡眠
近一年的睡眠時數 |
我是用小米青春版手錶監測的,數據看看就好,畢竟1,500元的智慧型手錶不能要求太多,而且我買它也不是要記錄睡眠,只是單純要拿來看時間的。從上圖中,可以得知20221/7和2023/3是低於7hr,這可能是因為我要邊工作邊處理研究,但這自己也我要檢討QQ。近一年平均的睡眠時間為7hr 49min,這聽起來是一個健康的數字,但我其實是晚睡晚起型的夜貓子。
(五)就醫
近三年就醫次數 |
其實我研究所這兩年算蠻健康的,有均衡的飲食、規律的飲食和足夠的睡眠時間,就醫次數就真的蠻少的,近三年平均就醫次數為2.7次,注意我沒有確診COVID-19,但我就醫的原因是感冒、眼科與牙齒。
(六)收支
1. 學雜費
111-1學雜費含住宿 |
學分費一學分1,570,學雜費含住宿一學期22,516,住宿我是住4人房,所以一學期8,500,如果是選擇2人房會比較貴,然後寒假與暑假住宿另計。資工所最低學分要求為28學分,如不含寒暑住宿、不延畢且無超休學分,總學雜費為1,570*28 + 22,516*4 = 134,024。
繳費狀況 |
2. 伙食費
2022/11總支出 |
上圖為我2022/11總支出,飲食的部分佔4,786,化成千數為5,000,由於我六日會回家吃飯,所以一週有五天外食,因此如果天天外食,我可能一個月伙食費是7,000。因此2年的伙食費至少要24 * 7,000 = 168,00,但這僅限於吃的。
3. 收入
在我的碩士生涯中,我可以有的收入來為學校入學獎學金與實驗室的研究津貼與工讀費。
(1) 獎學金
獎學金的部分我是依照
由本校大學部進入碩士班就讀,且其大學部畢業成績於全班排名前百分之二十以內者,每名十二萬元;前百分之二十至四十者,每名六萬元,均分兩學期發放。
由於我大學是中山學生,再加上我的排名為7/44=16%,剛好符合上述條款。然後我比較特別的是,我學士是中山生科、碩士是中山資工,且學士畢業1.5年後才又考回中山,為此我還特地問係扮這樣的狀況是否也能申請入學獎學金?系辦回答到可以喔!
然後我是申請110學年的甄試,但我是109-2入學,我又問系辦我我的獎學金會在何時發放?系辦說,109學年的獎學金名額已出來,所以你會被安排到111年學年度的名額,因此你會在111-1和111-2領到獎學金。可是我要顧好111-1和111-2的成績,因為這兩學期的GPA要3.5以上(約81.50分以上,A-以上),我才能領獎學金。
最後這個入學獎學金不用主動申請,學校會自動會證明額,幫所有符合資格的人申請,這點我倒是覺得挺好的,但我也有點怕怕的。所以在111-1學期的時候,我看到我的名字有出現在名單中,我才放心,因為我真的沒有附上任何資料。
(2) 實驗室津貼
理工相關的實驗室多少都會給研究生研究津貼,金額多寡依照各自實驗室的規劃與計畫量為準,通常會落在3,000~6,000,如果還有接計畫或助教,可能會給更多。之前我在高醫醫技所時,實驗室津貼是6,000;而我在中山資工所時,實驗室津貼是3,000,通常會給2年。
我們實驗室是規定給3,000,如果有接職務會給到6,000,但沒有接任何職務,所以這兩年都是拿3,000,故我可拿到24 * 3,000 = 72,000。我自己還會協助實驗室辦活動,像是大學程式能力檢定 (CPE)與橋牌活動等等,都會給工讀費。
4. 總收支
實際總收支表 |
上表為實際的總收支表,支出的部分(學雜費和伙食費)為291,554,收支的部分(獎學金和實驗室津貼)為192,000,當然還有多細項沒有列出來的。因此我就讀碩士期間,總支出至少為30萬,總收入至少為20萬。
七、結論
(一)現在:爆累但值得
|
2020年我的新年新希望就是花3年時間當上軟體工程師,如今我完成了,我非常開心,但過程中真的很累。第一年我是邊工作邊讀書,這樣的生活維持8個月,這樣的生活是完全沒有任何娛樂可言,幾乎每天我都會看著『自己寫給自己鼓勵的話』。雖然這很雞湯,但這真的很有用,尤其當你看不到未來時。除了自我鼓勵外,自己也要真的去實踐,不然它就真的只是一碗毒雞湯而已。當然我的新年新希望不是空旋來風的,我是有把握才做決定的,這基於我很了解自己想要什麼?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麼?以及了解現實社會長什麼樣子?
第二年,就漸入佳境,我以為事情的發展都在我的掌控之中,殊不知在第三年,碩論卡住了,我都已經做好延畢的打算。然而換了一個新題目後,曙光又出現了,我就快馬加鞭,趕快把研究弄出來,最後也算是順利畢業與就業。
然後2023年又遇到科技業大寒冬,所幸2022年有去暑期實習,不然我可能也無法畢業即就業。不過暑期實習真的也是在挑戰自我,我必須邊工作邊做研究,研究之外,我每兩週還要報告一篇論文,所以我六日都是在租屋處做研究和看論文。
同時為了達成畢業即就業,我必須在寫順論的同時,去準備履歷與面試,雖然我履歷幾乎都是沿用實習的履歷,但更新履歷也是需要花時間。當你在焦頭爛額時,絕對不會想去準備找工作,但我就去做了XD。
最後不要以為在畢業前拿到offer就可以高枕無憂,因為我口試的時間被延後了,差一點報到時間就要被耽誤。但我有跟老師與公司雙方溝通,是否能邊工作邊完成離校手續?雙方都同意我的請求,所以我的計畫就繼續進行,計畫通是我!
(二)過去:年少輕狂
如果你問我,早知今日,何必當初?我的回答是,觸 (true),但人就是犯賤,不經一事,不長一智。以前爸媽叫我們要這樣做;以前師長告誡我們不要這樣做;以前社會期許我們這樣做,但我們都不會想去聽,因為我們是獨立的個體,縱使這些句句箴言。
我媽從我讀生科時,就一直反對生科,結果我現在完全放棄生科;我老師勸我不要輕易休學,因為生科學士很難在社會下混下去,結果我就領著28k薪資;社會告訴我們醫牙電資很香,結果遭受資本主義鐵拳後,真心覺得醫牙電資很香。
其實我讀生科讀得很快樂,只不過台灣生科工作環境我真心不喜歡,就是2019與2020年的時候(這年應該沒人快樂的起來),後來讀資工所與在軟體業工作時,其實有找回大學時候的快樂。我只能說這個過程很刻苦銘心且比別人精彩,要是重來一次,我可能會做同樣的選擇吧!?我想說的是,還是照著自己的想法去做吧!寧願自己的失敗,是因為自己,而非他人。
(三)未來:創造價值
至於未來有什麼打算?除了現階段是,在軟體領域紮根至少五年以上,我還想要創造價值。別人的未來可能是刷題,進更好的外商公司,但這對我來說太無聊了,因為我想要創造價值,至於以什麼形式?我不確定,或許創業是一種,或許參與公共事務是一種,但至少這是我要用一輩子去做的事情。
留言
張貼留言